体育法 / 研究所 / 本所新闻 / 正文
本所新闻
第39期体育法治与健康中国论坛丨体育法学的知识谱系与学科建构
时间: 2022-12-07|点击:

2022年12月6日下午,由我校教师发展中心、我校体育法治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第四十三期暨体育法治与健康中国论坛第三十九期以在线方式举行,主题为“体育法学的知识谱系与学科建构”。本期论坛由suncitygroup太阳新城袁钢教授担任主持人,我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霍政欣教授、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副院长雷磊教授进行致辞,苏州大学王家宏教授、suncitygroup太阳新城马宏俊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汤卫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宋亨国教授、上海政suncitygroup太阳新城谭小勇教授、福州大学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李智教授、湘潭大学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周青山教授担任与谈人。

本期论坛邀请国内体育法学研究生主要培养单位的带头人,围绕“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的途径”两个问题举办圆桌会议,共商共享,聚力前行,深入探研我国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



会议伊始由袁钢教授对筹办背景做简短介绍并进行解题。近2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对体育法治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各高校广泛开展法学和体育学学科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体育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作,这为聚焦今天的会议主题奠定了基础。同时新《体育法》的修订与即将实施为体育法治的未来发展搭建了重要框架,目的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短板与难题。为了保证新《体育法》的正常实施,11个相关条例的修订与制订工作逐步展开。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体育法治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最后2022年9月14日教育部发布新版学科专业门类,新版的二级学科目录和专业领域的自主设置的办法也公布在即。相关政策文件的调整拓展了原有的学科目录的二级学科范畴,这使得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的维度有了更大的自主办学空间。

基于前述三个背景,袁钢教授提出了本次会议应确定的两个核心议题,即“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的途径”。并指出希望通过开放式的会议流程对核心议题进行原初性的讨论。以不设具体框架和要求的讨论范畴,邀请各位体育法学学者畅所欲言,以打通体育法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流程和关键节点。


我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霍政欣教授进行致辞,首先感谢袁钢教授对会议召开背景进行的系统介绍。并对新版学科目录调整的具体内容予以说明。指出体育法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面临蓬勃发展的历史契机。因此召开此次会议,围绕体育法学的知识谱系和学科建设开展讨论正逢其时。

霍政欣教授指出我校体育法学学科历史悠久。在焦洪昌教授、马宏俊教授、王小平教授等法学家们的带领和袁钢教授等中青年英才们的拼搏下,我校体育法学学科梯队完善,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同时此次会议聚齐了国内体育法学的资深学者,必将成功为国内体育法学学科的发展凝聚力量。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副院长雷磊教授进行致辞,首先介绍了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和体育法学学科的基本情况,并指出我校体育法学学科发展的四大特点。分别是学科方向和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服务社会优势明显,业绩突出;第三科学研究成绩明显,效果突出;第四是学术交流广泛。

雷磊教授以法理学家的视角提出三个问题,以供会议做讨论的基调。第一个问题关于体育法学的内在知识谱系。体育法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学科内部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划分它的分支学科,这涉及它内在的知识分支和相应学科建设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涉及体育法学的外在知识谱系。体育法学界定为交叉学科可能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在法学学科群中体育法学与其他法学学科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当然地涉及体育法学的定位。第二是体育法和法学学科之外的相关学科群之间的关系。体育法学因交叉产生了何种独特性值得关注。第三个问题涉及体育法学的三大体系建设,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其中学科体系是平台;学术体系根据话语体系是表征,而学术体系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今天探讨的主题——知识谱系。

雷磊教授指出体育法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类似信息技术中的思想芯片。对体育法学基本范畴的提炼,是体育法学学科独立性和学术体系独立性的重要保障。并认为今天的讨论可能会成为对体育法学的知识谱系和学科建构进行新一轮反思和对话的开端。


苏州大学王家宏教授指出,在二十大报告明确地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以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背景下,建设一流的体育法学学科并培养一流的体育法学人才势在必行。体育法学同样属于繁荣哲学社科的范畴,目前已经打造了初具规模、卓有成效的体育法学学科团队,具备了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科研成果。

王家宏教授指出,《体育法》修改为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增添动力,对于《体育法》的修订结果,体育法学团队发挥了骨干的推动作用。同时以近几年科研项目在内的获得数量作为参考维度,体育法学的发展极为迅速。通过课题带动了一批青年体育法学骨干,培养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学科目录的调整修订也是体育法学发展的好时机。

对于构建有特色的体育法学的学科体系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王家宏教授认为要明确体育法学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路径。在体育学和法学的交叉点中抓住体育法学的特征,寻求体育法学的支撑和路径选择。进而助力法治治理体系保障的形成,以及健康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同时体育法学进行学科独立的时机已经成熟,未来包括在体育学门类设置学科、在法学类申请体育法学、设置交叉学科或者设置专业博士等均属于可尝试的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宋亨国教授围绕本校情况进行与谈,介绍相关经验并提出建议。宋亨国教授指出体育法治人才的培养可以整体依托于体育法学学科的建设。通过着眼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总体定位,进行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承担支付服务与社会服务,参与政策制定与法规研制等实践性应用。

关于详细的体育法治人才培养方案,宋亨国教授强调要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环节把控,突出文献研读、学术报告、中期考核、科研训练、教学与社会实践五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提升学生对母体学科的理解和跨学科研究的思维,扎实学科理论基础并能通过系统的方法论下沉到相关领域和具体问题。也提到体育法学研究者要有宏大的历史使命感,立足体育相关的国家战略的定位,并列入体育法学人才培养的维度。

宋亨国教授也建议可以适时整合国内高校的体育法学平台,形成资源优势互相补成的局面,为体育法学学子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关于人才成长,宋亨国教授也提出要有真正解决问题的目光和落脚点。青年学生培养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学习与思考,而是需要深刻地理解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避免假象问题和研究空转。

最后,宋亨国教授表示在未来体育法治蓬勃发展的长期阶段中,华南师范大学及本人愿意且将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培养高层次的体育法学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学习与合作。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马宏俊教授从法学教师的角度对体育法学科知识谱系和建设路径进行与谈。认为体育法要立足交叉学科的基本定位,抓住学科特点和规律。从价值作用和基本内容来说,体育法涵盖了多领域知识。作为领域法中的特殊法律体系,要认识到体育法学的知识结构包含大量例外情况,这些例外恰恰构成了体育法的主流知识谱系。要认识到体育法的主要作用在于拾遗补漏,即对于已有制度主要考虑如何更好实施。体育法的不可替代性和独立存在的价值也值得肯定。

马宏俊教授认为体育法的学科知识谱系和课程体系紧密相关,课程是围绕着知识需求进行的设计,是传递知识结构的关键步骤。从课程体系出发,体育法学应该包含多样化的内容。以我校为例分别在本科开设四门、研究生开设了六门课程。以体育法概论、体育仲裁、反兴奋剂与人权保护、职业体育、体育法律服务技能训练的全链条课程开设,系统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来源区别。体育法律诊所是我校体育法治研究基地的特色内容,通过专业的法律服务去实现社会贡献,将师生和律师库相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对于研究生专业实习的重要性,马宏俊教授进行了额外强调。我校将把实习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由基地和研究所统一安排包括国家反兴奋剂中心、崇礼法院和北京市体育局在内的集体定向实习,与体育法律诊所共同形成了追求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统一协调的培养方案。通过在服务中发现问题,在培养方案、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解决问题,继而指导社会。总而言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需求、法治社会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是五位一体,需要共同推进。今后我校将会做更深入的探索。


南京师范大学汤卫东教授以本校体育法学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为引开启发言。南京师范大学首先在成人教育阶段开始体育法教学,取得良好反响后于1999年在全日制本科阶段开设体育法必修课,并组织编写了体育法学教材,教学内容上也突出多种法律的学习。

汤卫东教授介绍南京师范大学体育法硕士以体育学背景为主,但在培养上依然强调法学素养的提升。必须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以法学为基础考虑体育问题,再结合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论文题目,塑造了有特色的硕士培养模式。汤卫东教授认为体育法的知识谱系和培养路径要区分本科和研究生,也要区别体育院校和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校,分类施教,使学生拓展视野,对体育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关于南京师范大学体育法学团队,汤卫东教授介绍该团队在体育法教学和社会实践方面都做出较大努力,并大量为江苏省体育局提供法律服务,提供立法前或者立法后评估、制定规范性文件等,未来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福州大学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李智教授以对体育人才培养的想法为开端,兼议雷磊教授提出的问题。李智教授认为新时代体育法治人才需求随着体育法学学科的变化,展现出独立性、专业性的特征。我国体育法律规范的变化、体育法律实践的需求、体育组织或机构内部治理对法务工作的需求扩大,也带来体育法治人才发展的新契机。

对于体育法治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要确保知识面不宜太窄;关注 “领域+问题”的培养方法,要立足于领域法学来讨论,以问题为导向引入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要利用好与体育有关的法律业务,以“学科是平台,学术是根基,话语是表证”的思路推进人才培养,并建立学科建设的展示平台。最终导向领军型人才的养成,并通过卓越人才带动其他的体育法人才。美国体育法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操作的经验,和多个高校的培养联盟,“以学会推进研学基地”都是可取的方式。

面对体育法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可能遇到的问题,李智教授具有独到的见解。我们应正视体育法在接受上、学习上的困难和小众的面向。在体育法学科成长的过渡期要兼顾学科发展、学术研究状况以及学生的走向和兴趣,需要让大家对体育法学科有信心,逐步推动整体的发展。


上海政suncitygroup太阳新城谭小勇教授介绍上海政suncitygroup太阳新城专门成立体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体育法治研究院,并专门招收在行政法专业和国际法专业招收体育法硕士。强调上海政suncitygroup太阳新城作为全国唯一招收体育法本科生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打破以硕士研究生为培养重点的传统,强调以本科为基础的人才体系建设是体育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并将其作为上海政suncitygroup太阳新城的本科发展特色。

关于人才培养计划,一是依托学校、学科、行业三大优势,培养学生系统学习法学及体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体育法实务基本技能,掌握国内、国际体育法律法规及体育法前沿发展动态。二是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培养既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又具有从事国际国内体育实务、体育赛事举办法律实务、体育仲裁、反兴奋剂、职业体育、体育产业等涉及法学领域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国际法治建设和体育法治需要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通过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使知识体系更加紧密,并且具有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认知,为体育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在课程设计方面,通过严格控制课程和课时教学计划,将专业必修、通识教育和开放选修课结合,保证三分之一以上课程的体育法特色,让体育人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知识融会入脑,确保学生对体育话语体系了解的全面性。谭小勇教授认为上海政suncitygroup太阳新城进行的独创性工作也是为我们国家的体育法律人才巩固基础。


湘潭大学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周青山教授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与谈,并特别回应了雷磊教授提出的能否重新构建现有的体育法学学科的知识图库的问题。周青山教授认为我校就学科建设这个关键问题进行研讨非常必要,体现出我校在体育法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随后谈到体育法的行业法属性,体育法法律渊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体育法规范具有复合性,研究内容包涵广泛。

周青山教授指出体育法学可以区分为国内体育法学和国际体育法学。针对国内体育法学,可以利用新修订的《体育法》所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的基本法立法结构作为新的体育法逻辑框架来构建新的体育法学的学科体系,或者是以体育法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为逻辑作为构建体育法学科体系的重要方向。具体方向的选择可能需要实践和知识市场的竞争才能确定。

国际体育法学因其国际性产生特殊的法律问题,与国内体育法学研究存在巨大差别,同时也是相互交织、衔接紧密。周青山教授认可、区域体育法学的存在,并以加勒比地区法治为例论述体育法的区域性特征。

会议最后由袁钢教授进行总结发言。袁钢教授认为体育法学的知识谱系与学科建构首先要解决学科的基本内涵的问题。需要认知体育法学的真正知识的范畴,并培养一支专职科研人员队伍,以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体育法学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拓展外延范围,要求学习和教育者具有更丰富的知识背景。基于此种背景下的人才交叉培养是学科的重大魅力。三是进行学科建设还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具体流程,考虑体育法学法治人才的整体需求程度,确保人才培养的意义。

袁钢教授最后特别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的关注和聆听,希望未来可以针对今天讨论的信息做更深入的专题式讨论,为国内体育法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凝聚力量。



Baidu
sogou